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

当前位置: 金利农业网 >> 密花豆属

【推荐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四章猪毛蒿

发布时间:2022-12-10 09:55:19

《林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第四章

5月26日消息:第四章?林业重点项目

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是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,是实现绿色发展、推进林业现代化的战略途径,是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和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力点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实施一批、谋划一批、储备一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。

第一节?国家重大工程

在国家层面,谋划和实施对筑牢屏障和富国惠民作用显著、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9项林业重大工程。

一、国土绿化行动工程

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,集中连片建设森林,形成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,构建国土绿化网络。在北方防沙带,加快建设科尔沁、毛乌素等百万亩防风固沙林。在东北生态保育区,推进松辽、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。在京津冀生态协同圈,以京津保核心区过渡带为重点建设成片森林,在燕山、太行山水源涵养区、海河流域、坝上高原建设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。在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,加快建设西安至乌鲁木齐绿色通道、泾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林、六盘山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、天山北坡防风固沙林、南疆河谷荒漠绿洲锁边林、桐柏山和大别山保水固土林等区域性防护林体系。在黄土高原-川滇生态修复带,加快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、横断山脉水源涵养林建设和六盘山生态修复。沿海地区,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,加快红树林等海岸基干林带建设。沿长江(经济带)生态涵养带,以水源涵养林、水土保持林、护岸林为重点,加快中幼林抚育和混交林培育。在南方经营修复区,以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为重点,加强南北盘江、左右江、东江、红水河等流域防护林和珠江-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。在南方血吸虫病流行区继续实施林业血防工程。开展破损山体修复和农田防护林建设。到2020年,完成营造林2108万公顷。

工程建设重点。三北防护林建设:在三北地区乔灌草、封飞造改相结合,突出重点、规模治理、整体推进,营造林729万公顷,退化林修复66.7万公顷。长江防护林建设:在长江流域营造林426万公顷,加大森林经营力度,推进退化林修复,提高森林质量,构建“两湖一库”防护林体系。珠江防护林建设:在珠江流域营造林221万公顷,推进退化林修复,提高森林整体生态功能,遏制水土流失。沿海防护林建设:在沿海地区营造林130万公顷,推进海岸基干林带和消浪林建设,修复退化林,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。农田防护林建设:在粮食主产区营造农田林网和村镇绿化350万公顷,提高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综合功能。太行山绿化:在太行山脉营造林116万公顷,增加森林资源,优化林分结构。林业血防建设:在血吸虫病易发区营造及修复抑螺防病林36万公顷,降低钉螺密度和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。盐碱地造林:在全国不同区域选育盐碱地适生树种和研究造林技术,开展营造林试点示范。干热河谷造林: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选育适生树种和研究造林技术,开展营造林试点示范。山体生态修复:对全国受自然灾害、大型建设项目破坏的山体、矿山废弃地等,采取固坡填土、恢复植被等治山措施,修复破损山体,固坡复土50万公顷、造林100万公顷。

二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

加快推进森林经营,强化森林抚育、退化林修复等措施,精准提升大江大河源头、重点国有林区、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森林质量,促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。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,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。加大林木良种壮苗培育。加快推进森林城市、森林城市群和美丽乡村建设,把森林、绿地、湿地、作为重要生态基础设施,建设城市绿道网络、森林公园、郊野公园、湿地公园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。在京津冀生态协同圈、东北生态保育区、青藏生态屏障区、南方经营修复区、北方防沙带、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、长江(经济带)生态涵养带、黄土高原-川滇生态修复带、沿海防护减灾带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。

工程建设重点。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:推进“两屏三带”森林保护与修复,加强森林抚育、补植补造、退化林修复,集中连片建设高质量生态防护林带、林网,搭建国家生态安全的骨架。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保护修复:推进大江大河源头森林保育,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;调整林分结构,优化树种组成,大力培育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,提升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功能。森林经营:推进建立全国、省、县森林经营规划体系和各类经营主体森林经营方案体系,完善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和建设标准,实施国有林场森林保护和培育工程。完成森林抚育4000万公顷,退化林修复900万公顷。公益林管护:强化国有、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管护责任,落实管护主体,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,逐步提高补偿标准,保障和维护公益林所有者、管护者权益。林木良种培育:推进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良种选育推广、种苗生产供应、种苗行政执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。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485处,国家林木育种中心90处,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00处、采种基地100?处,保障性苗圃300处。森林城市建设:建设大尺度森林、大面积湿地、大型绿地和花卉场所,完善城市绿道、生态文化传播等生态服务设施网络。建成200个国家森林城市,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、长株潭、中原、关中-天水等区域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。美丽乡村建设:建设乡村围村林、庭院林、风水林、公路林、水系林,保护古树名木,完善乡村绿道、生态文化传承等生态服务设施。古树名木保护:严格保护古树名木树冠覆盖区域、根系分布区域,科学设置标牌和保护围栏,对衰弱、濒危古树名木采取促进生长、增强树势措施,抢救古树名木60万株、复壮300万株。

三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

全面停止国有天然林商业性采伐,协议停止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。将天然林和可以培育成为天然林的未成林封育地、疏林地、林地等全部划入天然林保护范围,对难以自然更新的林地通过人工造林恢复森林植被。在东北生态保育区、青藏生态屏障区、南方经营修复区、长江(经济带)生态涵养带、京津冀生态协同圈、黄土高原-川滇生态修复带等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域,重点开展天然林管护、修复和后备资源培育,适宜地区继续开展公益林建设。

工程建设重点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:停止国有林区、国有林场等国有天然林商业性采伐,协议停止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。强化天然林管护:加强1.3亿公顷天然林和6813万公顷天然灌木林地、未成林封育地、疏林地管护,建立分级管护体系,创新管护机制,强化管护手段。推进天然林修复:以自然恢复为主,对退化、过密过疏的天然林采取退化林修复、抚育、补植补造等措施,促进天然林顶级群落演替,提升生态功能。营造公益林300万公顷,抚育中幼林877万公顷,后备资源培育163万公顷。

四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

稳定和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和规模,在黄土高原-川滇生态修复带、京津冀生态协同圈、北方防沙带、长江(经济带)生态涵养带等区域的15片重点水源涵养、水土流失、岩溶石漠化和风沙地区,将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、严重沙化耕地、重要水源地15-25度坡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,增加林草植被,治理水土流失。到2020年,实施退耕还林534万公顷,项目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局面明显扭转。

工程建设重点。陡坡耕地退耕还林: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。沙化耕地退耕还林:对严重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。重要水源地15-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:对三峡库区、丹江口库区等重要水源地15-25度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。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:按照国家有关土地污染防治要求,在充分调查认定的基础上,开展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。

五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

对全国重点区域的自然湿地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人工湿地,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、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,实行优先保护和修复,恢复原有湿地,扩大湿地面积。对东北生态保育区、长江(经济带)生态涵养带、京津冀生态协同圈、黄土高原-川滇生态修复带和沿海防护减灾带的国际重要湿地、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,及其周边范围内非基本农田耕地实施退耕(牧)还湿、退养还滩。到2020年,修复退化湿地14万公顷。

工程建设重点。湿地保护修复:在以国际重要湿地、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重点湿地分布区内,开展湿地补水、水生植被恢复、水位调控、富营养化治理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建设。退耕(牧)还湿:对重要湿地及其周边范围内可退耕地实施退耕还湿、退养还滩,采取地形改造、栖息地营造、引水蓄水、清淤疏浚等措施,增加湿地面积,退耕(牧)还湿规模10万公顷。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:构建全国统一的湿地资源监测、评估和监管平台,加强国家湿地监测中心基础设施建设,建设一批湿地科普宣教中心、湿地博物馆、宣教基地和湿地野外研究基地。

六、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

开展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区划,优化完善自然保护体系,推进自然保护区、保护小区管护、宣教等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,在保护薄弱和空缺地带划建自然保护区、保护小区,建设关键地带生态廊道。以大熊猫、东北虎豹、亚洲象、藏羚羊等珍稀物种为代表,建立一批国家公园、国际观鸟基地、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,开展自然保护和生态体验基础设施建设。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,改善和扩大栖息地,开展野外种群复壮。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、执法查没野生动植物制品储存展示中心。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本底调查,构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监测、监管与评价预警系统。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。到2020年,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240处。

工程建设重点。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:对大熊猫、朱鹮、虎、豹、亚洲象等70余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兰科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,开展就地、迁地、种源保护和野化放归回归,建设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。野生动物救护繁育:新建、扩建和完善10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10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育基地。国家野生动植物基因设施库建设:建设国家野生动植物基因设施保存库,逐步收集保存全国野生动植物的种子、器官、组织、细胞、胚胎、精子、卵子、DNA等遗传基因材料。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: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,提升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,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和社区普查,构建动态监测监管平台。重点物种国家公园建设:在大熊猫、东北虎豹、亚洲象、藏羚羊等重点物种栖息地,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整合建立重点物种国家公园,建设可食植物及猎物基地、生态廊道、宣教和生态体验等基础设施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:新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站223处、国家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2处、样品库3处、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库2处、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中心6处、候鸟迁徙调查研究中心1处。

1

建功北里一区租房

九和苑租房

方恒东景二手房

友情链接